天游ty8线路检测中心登录(中国)有限公司

行业新闻

当AI能够替代天才的脑洞,人类能够识别出来吗?认知的创新突破,方能带来科研的创新发展

           纵观历史,大部分经济周期中非连续性的生产力跃迁,都来自于科研创新。同样,在当下的疫情、全球经济问题和产业动能转换中,科研创新可以帮助我们有效穿越经济周期。

我们这个时代见证了太多从科研创新而进入产业的案例,我认为,从科研创新走出来的创业者,有一个核心条件,那就是认知领先——对于科技发展判断的领先,是构筑起行业壁垒的先决条件。

人工智能作为通用技术,不但技术发展本身需要我们对技术路径有超前认知,更重要的是,它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去突破人类认知的边界、探索未知。

科技创新要成为真正的时代发动机,必须经历两个阶段

回看过往300年,每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都是技术,技术是真正意义上的时代发动机。而如果细分每个技术的发展脉络,可以看到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非连续的点,经济增长曲线呈现两个斜率,即每一个技术突破到推动经济发展的时候,面临着至少两个阶段:第一阶段是技术变实用的阶段,在这一阶段,技术从实现突破到能够真正给大众生活带来可见的变化,且大众逐渐熟悉这项技术;第二阶段是技术规模化的量产阶段,技术成本降低到足以落地。

增长斜率的非连续有两个原因:首先,当技术突破到具有实用价值,并且能用于行业中,它面临的挑战仍然是行业或者大众的认知程度没有跟上。这需要一段时间的市场教育。比如,交流电出来时,大众认为它会电死牛。汽车刚出来时,英国还设立所谓的《红旗法案》,担心汽车行驶到马路上,会吓到马,所以要求在车前面60码处,有人挥红旗告知周边的人和马,有汽车来了。当时没有认知到的是,其实有了汽车就不会再用马了。所以,认知的提升需要时间。

第二个阶段就是技术商业化的成本下降的过程。如果生产成本普遍变高,行业是无法发生颠覆式变化的。假定下围棋是一种生产力方式,以现有AlphaGo/AlphaZero的投入来看,需要几十年才能收回成本。所以当技术突破以后,需要在新的应用下探索降低生产成本的方法。

这也是为什么技术突破还不是技术赋能百业的标志。直到第二个阶段来临,进入规模化生产时,成本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、百分之一时,各行各业才会发生改变。

人工智能也是如此。这波人工智能浪潮从2010年开始。那时的人工智能其实是“人工指导的智能”,不管是传统的生成式的或者判别式的,其实都非常依赖人的先验知识。人工指导的智能一个最大的问题是:其逻辑上限是人的认知,这就带来了发展的局限性。

当下,人工智能的发展依赖于两个因素的变化。其一是人工智能转换为数据驱动,算法本身对这个世界有了很好的“表达能力”;其二是算力提升,给予人工智能更大的探索解决空间的能力。此时的人工智能不再依赖于人的先验知识,而是可能超越人的认知。但是直到2014年左右,它才在很多垂直领域真的超越了人。

创新的基础,来自于人类真正意义上的认知创新

从科技创新的第一个阶段到真正商用,还有一个关键,即它的生产成本是否过高,导致行业难以应用。特别是在工业制造里,就会面临类似的问题。比如把AlphaGo用于工厂,如果改造升级生产线需要70年才能回本,那根本没有人会用。因此,成本降低是能否赋能百业发展的核心。

如果说第一个阶段是“顶天立地”的话,第二个阶段就是“铺天盖地”。什么是达到顶天立地的基础和条件?这事关人类真正意义上的认知创新。有人总结过创新的四个范式,其中两个创新范式的存在历史已经很久,一是亚里士多德的推理演绎,西方的哲学科学理论,包括欧氏几何、牛顿定律都是这样衍生开去的,即从一个基础的原点推到无法再推进的边界,通过不断探索更远边界的可能性,从而走到更远。直到千年之后,才有培根总结出又一种创新范式——经验归纳。这也意味着人类花了上千年的时间才突破认知局限。

为什么千年之后才出现了新的创新范式?核心原因是人类以前不知道自己的无知,总觉得能用一个统一的方法推导出某一件事情的边界,期待能够追求GUT(大一统理论),屡屡失败后才发现,经验归纳只是特定时空条件下有价值的创新抽象。直到2007年,有学者提出第三范式是计算机模拟,即通过一个解析式和基础状态,让计算机模拟。现在的天气预报甚至宇宙三体问题都属于计算机模拟的范式。第四范式则是大数据密集型创新。这可说是用计算机进行归纳。

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核心能力,正在出现变化

但是,人类真正的科研创新突破往往来自天才的脑洞或者说天才的猜想。人类历史上的科研突破基本上都是基于各种思想实验,甚至可以说是那些不靠谱的思想实验。这种突发式的思想实验到最后被验证,才被称为天才的脑洞。但是天才的脑洞为何没有成为人类历史上一种科研创新的范式?因为范式是可预测的,但是天才的灵光一现是不可预测的,可是今天人们所记住的重大科研突破都是从那条路走来的。

我们觉得有意思的是,图灵在1950年提出一个问题:机器会不会思考?在提出这个问题70年后,我们可以再问一个问题:机器能不能做猜想?实际上这个答案是肯定的。因为有了这个变化之后,人类对这个世界认知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,因为机器的猜想是可规模化、可复制的。

仍然以围棋为例。围棋的复杂度是3的361次方,就是黑白加无共361格,即10的170次方格。虽然它的复杂度其实不是我们解决问题中最高的,但足以证明这是一个猜想。10的170次方看上去不是非常大的一个空间,但是要计算10的170次方却并不容易。比如,宇宙中的原子格数是10的70次方,如果每一个原子都是一个超级计算机,每秒计算1亿亿次,从宇宙大爆炸算到今天,10的170次方都算不完。所以,以人类的现有认知是无法得到一个确定解的,某种意义上来说,AlphaGo/AlphaZero根本不是在求解,而是猜了一个好像对的解。

过往的十年当中,最好的人工智能算法对于算力的需求增长了100万倍,其中有很多算法是没有用什么数据的,很多长尾应用都不是大数据问题。

第二个核心就是“铺天盖地”,长尾应用这个词是10年前描述互联网营销的。互联网过去20年最大的贡献就是解决了长尾需求的匹配。实际上线下应用,包括工业的、城市治理的人工智能系统要解决的都是实现这个长尾链条的完成,从而形成价值闭环,因为现在的瓶颈是人效。

每个人一天遇到大约600件物品,每三件东西形成一个检测元,比如说人在演讲时,人、手持话筒、舞台就可以用来识别演讲这个行为。如果一个人每天遇到600件物品,就有3400多万种组合,如果有3400多万个AI模型,才可能形成真正的物理世界的互联网和搜索引擎,让机械制造、无人驾驶等各类应用都从中受益。但即便是我们,现在也只生产了22000个不同应用场景中的商用人工智能模型,距离3400多万个还很远。工业应用同样如此,比如,AI高铁的架空电缆的缺陷检测中的应用,这些缺陷中有高频的,也有极低频的,但问题是,如果人工智能只能解决高频缺陷,依然得靠人工解决极低频,甚至低频缺陷,那效率并没有提高,所以对于长尾问题,不存在解决头部问题就能解决所有问题的可能性,不存在所谓的二八定律。

时代究竟是什么?时代的背后都是技术。蒸汽、电气、甚至石器、铁器时代再到信息时代都是技术。技术是改变政治经济文化背后的驱动力,带来生产力跳跃式的变化。

但是也有一些技术并没有成为时代的标签,比如曾经的克隆技术,并非不重要,而是它没有改变生产要素的价格。为什么人工智能有机会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签,是因为人工智能能够降低我们这个时代生产要素的价格。

《预测机器:人工智能的简单经济学》中提到,当某种基础产品的价格大幅下降时,整个世界都会发生变化。现在人工智能模型的生产效率,三年提升了300倍,当人工智能真正走到铺天盖地时,才能真正变成一个时代的基础设施。




首页

电话

地址

到底了~